信陵君(魏安釐王弟)因窃符救赵事件声名显赫,然而他深知魏王可能会因此心生怨恨,遂选择长期居住在赵国。十年间,信陵君始终未敢返回魏国,心里充满了不安。与此同时,秦国在恢复元气后,开始连续不断地对魏赵两国发动攻击,令魏赵两国局势愈发紧张融资杠杆率,急需支援。
《史记·秦本纪》曾记录道:“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面临如此困境,魏王决定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负责编制魏国军队,并着手策划抗秦之战。信陵君迅速向其他列国求援,成功联合韩、赵、魏、楚、燕五国组成联军,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信陵君带领五国联军,在战场上与秦军展开激烈对抗,并成功击败秦将蒙骜,迫使其逃亡,历史上称之为“蒙骜败,解而去”。此后,联军几乎逼近函谷关,信陵君的威望也因此在天下间传开。
然而,五国联军在函谷关前并未继续攻打秦国,反而双方的战斗突然停滞,战局陷入了僵局。那么,为何联军未继续推进?秦国为何没有进行反击?这一切的谜团,直到2021年才得以揭开。湖南省的一项重大发现填补了史书中的空白,改变了传统历史的认知。
展开剩余70%2021年,考古学家在云梦睡虎地秦墓附近3公里处的“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开展了挖掘工作,发现了300多座墓葬,其中一位墓主为秦国的下级文官。这些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一件被称为“中华第一长文觚”的文物引起了轰动。这块触目斑斑的“文觚”上,刻有近700字的铭文,这些文字揭示了大量失传的历史细节,成为了研究战国史的重要资料。尤为重要的是,其中记载了五国联军抗秦的战况,为我们理解当时局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文觚”中可以得知,楚国王派遣谋士“筡”劝说秦王放下兵器,主张立下和平协议。楚王的使者指出,秦国已经劳苦过度,民众疲惫不堪,继续打下去只会让秦国民众更为疲惫,因此建议秦王应当选择停战、休养生息。然而,秦庄襄王对此并未明确答复,只是默然听取,没有表示同意或反对。这段记录揭示了,尽管五国联军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并未继续进攻,反而是楚王派遣谋士提出了求和的建议。由此可见,即便是五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秦国依然强大到令五国不敢继续深陷战争之中。
笔者认为,从战斗的损失和双方的反应来看,秦国的伤亡可能并不严重,导致五国在胜利后并未激进,而是选择了求和。如果不是秦庄襄王在那年五月突然去世,秦国很可能不会轻易放弃,依旧会继续展开战斗。随着秦庄襄王的死去,秦王嬴政继位,但在他初登大位的五年里,秦国依然强势反击,频繁攻打魏、韩、赵等国,成功夺取了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这一系列举动再次证明了秦国的强大。
最终,虽然五国再次组织联军进攻秦国,战事一度激烈至函谷关内,但在秦国的强大军事反击下,五国联军最终惨败而退。秦国成功抵御了数次联合进攻,逐渐积累起信心。而这一系列战争的胜利,为秦始皇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不可否认,秦国在承受了一系列压力后最终逆袭,展现了其强大的国力和韧性。
此外,关于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还有几点值得我们关注。首先,考古学家通过同位素分析发现,墓主来自不同地区,不仅有秦地的,也有楚地的,甚至还有来自西戎的,反映出当时战乱导致的民族融合现象。其次,尽管墓主为秦国的一名低级文官,但“文觚”上记载的内容却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思想氛围,显示出当时秦国并非单纯热衷于战争,而是有不少高层人物主张停战。最后,“文觚”提到的五国联军与秦国的战斗,表明五国并非意图灭秦,而是希望与其和平相处。正因为秦国在当时强大到足以让五国即便取得局部胜利也只能选择求和,才为秦始皇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个发现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解,也揭示了秦国从未像我们传统历史记载中那样全然一心想征服其他国家融资杠杆率,而是更具耐性和策略,最终实现了统一天下的伟大目标。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在线配资_在线配资炒股_在线配资炒股网观点